在长春市南关区幸福科技产业园,一场校企对接会正热火朝天地进行。高校专家围绕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等内容进行讲解,各企业负责人频频发问,关注着技术产业化前景与企业申报路径。这样的校企对接会正成为南关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常态。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科研与市场产品需求之间常存在错位环节,这成为企业成果转化的一大堵点。“我认为科技创新根本在于人,把不同领域的技术整合进产品,需要技术人员反复磨合,而市场验证也需要周期,初创企业难免分身乏术。”长春市华起智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陆斌说。
面对这些创新路上的堵点,长春市南关区科技局组建科技服务团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联盟,着力畅通成果转化之路。一方面选派专家深入企业,精准梳理企业真实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引入专业机构帮助实现技术成果市场化定义与包装,让供需双方打破壁垒、同频共振。
“科技与产业的融合过程,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来支撑。”南关区科技局副局长朱恩仪表示,这既需要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服务机构来“翻译撮合”,也需要政府政策在关键阶段的有效引导和支持。
“破壁垒”,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系统性对接。对于创新成果,需要为其创造孵化平台,寻找匹配的政策资源支持,对接市场与产业需求,加速成果熟化。
在南关区重点打造的幸福科创产业园,企业、高校、科技服务机构和金融资本精准链接在同一条创新链上,各主体协同攻关。
“园区集研发、中试、转化为一体,为入驻企业提供资本对接、创业辅导、政策服务、媒体宣传等七大服务。”园区运营负责人高雪介绍,目前,园区已吸引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的26家优质企业入驻。

“入驻幸福科创产业园,不仅解决了公司的场地问题,更打通了我们的信息壁垒。公司在市场化对接与政策解读方面成长迅速,成果转化成功率大幅提升。”陆斌对公司现状表示满意。园区运营部工作人员会定期与企业进行交流,进行政策辅导。此外,还会积极对接外部投资方,组织企业对接会来促成企业间合作,切实解决企业在转化期的问题。
科技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除了技术市场对接,南关区更将服务延伸到人才和资金等关键环节。通过实施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与多项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开展“产业教授”“科创专员”等遴选活动,南关区着力破解企业在成果转化路上“人”与“钱”的难题,给予企业更专业、精准的服务支持。截至目前,南关区拥有市级“产业教授”2人,省级“科创专员”30人,并累计兑现区级奖补资金5541万元,直接惠及300余家企业。
打破壁垒,方向明晰,未来可期。夜幕降临,幸福科创产业园的企业办公室里传出热烈讨论的声音。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获得了更多专业支持,科研人员主动关注市场需求……在南关区所畅通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上,创新活力正充分涌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