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吉林油田”)新能源生产数据显示,该油田电气化率已达35.3%,较五年前提升了7.1个百分点,绿电占比超33%,居于集团公司前列。“含绿量”快速提升,实现了老油田从“黑”到“绿”的转变。

五年奔于“新”赛道,五年跨上“新”台阶。对于已勘探开发超过60年的吉林油田而言,这“含绿量”提升背后的智慧是什么?
智慧一:破解老油田的“生存烦恼”
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吉林油田走到了生存发展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历经数十载高强度开发,自身资源禀赋变差、开采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日益凸显,一边是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国家“双碳”目标大背景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生产模式本身,就被推到了变革前沿。
“油气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力、燃气、煤炭,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且也不低碳,怎么办?”吉林油田决策层在深思,过去的“油老大”,开始找“新路”!
吉林油田危中求机,直面挑战,积极抢抓“双碳”机遇,按照集团公司“三步走”战略部署,立足自身风光、土地等丰富资源,全力挺进新能源领域。

“我们的思路是,将目前可以利用的所有清洁能源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系统集成和调度,让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吉林油田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马晓红说,这样吉林油田就可以形成一个稳定、可靠、高效的绿色能源供给体系了。
按照这个“解题”思路,吉林油田进一步转观念,将新能源业务定义为关乎生存发展的新主业,与油气生产并非简单的“1+1”,而是不断“有机”融合、替代,全力在平衡“能源安全”“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交出最佳试卷。
智慧二:从“点”到“面”的全流程实践

“风电、光伏‘看天吃饭’,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地热又受地理和光照条件限制。”马晓红说,单一的新能源形式各有短板,发展新能源业务,需要打出“组合拳”。
宏大的战略需要现实的落点。吉林油田选择以点带面,通过建设零碳示范区、低碳示范区,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树立发展标杆。
在松原的查干湖畔,积极构建全方位零碳能源系统:光伏板逐日,风机随风,先进的电加热装置取代了燃气锅炉,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则像“智慧大脑”,指挥着这里各种能源间的利用与平衡。新北低碳示范区则更多地采用了性价比最高的技术组合,例如优先发展光伏,配套必要规模储能,重点推进经济效益明显的电代气项目等,让“绿能”直接创效。
在新北低碳示范区的带动下,吉林油田绿色转型逐步全面开花:通过区域协同,实现了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风光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建设风电和光伏电站;在新立、西部等热能需求大的区域,积极布局光热和地热系统,并通过智能电网,实现区域间电力“互济”,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大大降低了转型成本。

“只有提高绿电占比,才能真正解决‘电替油’‘电替气’的效益问题。”新能源事业部新能源管理科负责人鲍利猛说,作为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纽带与桥梁,“电气化率”是一个关键指标。目前,吉林油田通过节能瘦身、清洁替代、电气化改造等工作,电气化率由2020年的28.2%提高至2025年的35.3%,下一步计划通过化石燃料替代、源网荷储一体化、钻井压裂电气化等措施改变用能结构,进一步提高电气化率,同时依托区域融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办法,解决绿电消纳比例提升难题。
智慧三: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新生”路
变革好不好,关键看“疗效”。
“十四五”期间,吉林油田用一场绿色能源变革,捧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

“我们通过节能瘦身、清洁替代、电气化改造等‘组合拳’,真正反哺了生产。”新能源事业部管理科副科长吴冬琳说,“十四五”期间,吉林油田生产的绿电,不仅上网创效,很大一部分还自发自用,直接为油井抽油机、注水系统、处理站等生产设施供电,大幅降低了对外购电的依赖。
据统计,自2021年15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启动以来,吉林油田已累计建成风光发电自消纳装机21万千瓦,自发自用绿电超11亿千瓦时。其中,今年前10个月,共发绿电近4亿千瓦时,自营区油气生产用电占比达到了1/3,累计节约生产成本1.4亿元。今年8月,中石油首个新能源国际碳资产项目圆满收官,总收益破亿,捧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硕果。

在环境效益上,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降低。千里矿区,曾经燃煤锅炉冒出的黑烟消失了;燃气发动机的轰鸣声早已被静默的电驱设备取代,采油区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五年间,吉林油田通过提高绿电占比,综合能耗由2021年的68.7%,降低了12.7个百分点;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相比于“十三五”末分别下降了28.6%和27.8%,累计减少碳排放85万吨。
“我以前是采油工,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新时代产业前沿的工人了。”新能源有限公司风电场员工骄傲地说。
五年来,伴随着风电业务的“新”军突起,吉林油田也新增了风机运维岗等诸多有别于传统油气生产的新岗位,完成了从油气开采向战略新兴业务的转变。
“这种身份的变化,带来的是员工思想和精气神的变化。”马晓红说,正是由于广大干部员工“向新力”的显著增强,吉林油田呈现了同心同向向前闯的干劲,形成了最为宝贵的无形财富。截至目前,新能源产量当量占比已由5年前的“0”提升为6%,为老油田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此时,广阔的松嫩平原上,抽油机、风力发电机、光伏板共同构成的和谐图景,正成为传统工业与绿色未来交汇的生动写照——这张图景,出于吉林石油人的智慧之笔,但目前,还远没有画完。
主图,在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