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他怀揣卫国戍边梦想入伍;他扎根边境17载,从长白无人区的艰苦执勤,到带队破获涉案近百万元部督大案;从纵身跳河救落水老人,到长期资助2名困难学生;从面对菜刀、长锯的无畏生死,到创新举措深耕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他始终以“退伍不褪色”的担当,成为边境线上的“平安灯塔”与群众心中的“暖心人”。
他就是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白山边境管理支队建国边境派出所所长赵旭烨。

坚守战位彰显军人担当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扛起守护的责任。”2008年夏天,刚走出延边大学校门的赵旭烨加入武警边防部队,被分配到马鹿沟边防派出所——一个管辖着近600平方公里无人区的单位。
彼时无人区的两个执勤点刚成立,赵旭烨和战友们每次去执勤,一待就是15天:没水,就靠到几公里往外的山泉处运水;没电,夜晚只能干瞪眼,手机更是全程没信号;夏季,蚊虫像“小轰炸机”,隔着作训服都能咬出一片红疙瘩,睡前得裹紧被子只露眼睛;冬季,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能冻僵手指,站岗时呼出的白气瞬间凝在帽檐上,成了厚厚的霜。可即便条件再苦,赵旭烨从没喊过累,他总说:“既然来了,就得守好这这个战位。”
后来赵旭烨到武警白山边防支队干部科工作,他把这份认真劲儿带到业务中,近千名干部的信息他烂熟于心;任机动中队指导员时,他带队抓训练、强管理,中队多次在比武竞赛中获奖——从校园学子到合格军人,赵旭烨在苦与暖的磨砺中,把“戍边为民”的种子深深埋进了心里。
创新举措共建幸福家园
后来赵旭烨调任建国边境派出所。“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赵旭烨的铁血里藏着对群众的柔情。在建国边境派出所,他常去“警民议事厅”开恳谈会。组建了56个小区业主微信群,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提供预约、延时、代办等便民服务1300余次。他手里总拿着个笔记本,认真记着群众的诉求:“老人办证不方便”“小区路灯坏了”“孩子放学没人接”。会后,他总能一一落实。
他更牵挂困难群众。推动派出所与民政、社保等15家单位建立救助联动体系,帮7名困难群众就业;牵头捐资助学,累计为12名学生筹集16万余元。学生小宇(化名)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一度想辍学打工。赵旭烨不仅凑齐学费,还每月送去书本文具,陪小宇聊天,鼓励他:“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能力照顾奶奶,帮助更多人。”如今小宇考上理想大学,逢年过节总去派出所看他。
他率先打造“青少年法治培养基地”“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人大代表普法教育基地”3个教育基地,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普法宣传120余场次。推动15名民警进村(社区)两委、26名警务助理进网格,协调与街道平安办合署办公,组建出租车司机等“第一信息员”队伍400余名,建成2个警务室、14个警务站,有效凝聚了基层治理警地合力。推出“纳凉夜话”“法治示范小区”、解忧小站等特色品牌。预防32起电信诈骗案件发生,挽回损失300余万元。他还联动司法所、街道等,组建专兼职调解员队伍45人。通过“三官一律”联合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纠纷130余起。
这些年,他帮群众寻回失物258件,派出所荣誉墙上的71面锦旗,每一面都写着群众对他的信任。赵旭烨用一件件实事,把“为民”二字刻进了辖区的烟火里。

